诗词原文
旅寓安南
唐·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宣正得依投处,万里心安即是家。
身经大小百余战,鬓发虽残心未老。
去乡年岁已再周,迢迢远望空长啸。
作者及朝代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唐朝诗人、官员,他是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的诗多为五言律诗,风格雄浑奔放,对后世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杜审言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年少时即以文章著称,他曾任右史等职,后因事被贬,晚年回到家乡,杜审言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在唐代就备受推崇,对后来的诗人如杜甫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交趾(今越南)的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寒冷来得晚而温暖又来得早。
王粲(字仲宣)正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万里之外只要心安就是家。
我亲身经历了大大小小百余场战斗,虽然鬓发已斑白但心志并未衰老。
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望着远方只能空自长啸。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杜审言在安南(今越南)的旅寓生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首句写交趾的气候特点,次句用王粲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找到依靠的欣慰,三、四句则通过回忆自己的战斗经历,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壮志未酬,末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杜审言在异乡漂泊的复杂情感,首联以气候描写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又暗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颔联运用王粲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异乡找到依靠的欣慰之情,颈联通过回忆自己的战斗经历,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豪情,尾联则以长啸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无奈,情感深沉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审言在安南旅寓期间所作,当时他因事被贬至安南,远离家乡和亲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中既有对现状的无奈和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审言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及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