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云外幽居人不见,满山松竹自婆娑。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禅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手持三尺长的竹如意清谈高论,宴坐时身旁仅有一枝松树相伴,以养身心之和,在这云外幽居之地,外人难以相见,只见满山的松树和竹子在风中婆娑起舞。
释义
“清谈三尺竹如意”描绘了诗人手持竹如意进行清谈的场景,竹如意不仅是谈话时的辅助工具,也象征着高洁与清雅。“宴坐一枝松养和”则表现了诗人宴坐(静坐修行)时的心境,一枝松树既是环境的点缀,也寓意着坚韧与淡泊。“云外幽居人不见”点明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幽静与隔绝尘嚣,“满山松竹自婆娑”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自然和谐、宁静致远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居生活画面,诗人通过“竹如意”和“松”这两个意象,不仅展现了其生活环境的清幽与雅致,更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诗中“清谈”与“宴坐”两个动作,既体现了诗人的文化修养,也反映了其禅修生活的一面,而“云外幽居”与“满山松竹”的描绘,则将这种生活置于了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之中,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淡泊,充满了禅意与诗意。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隐居山林、远离尘嚣时所作,通过描绘自己清谈宴坐、与松竹为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心灵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归隐思想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