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萍踪久为客,那能绮丽尽馀波。的释义

梦梦2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客中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自笑萍踪久为客,那能绮丽尽馀波。

空山夜雨孤灯下,独对残编泪满罗。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年仅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身世之感与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自己嘲笑自己像浮萍一样长久地漂泊在外成为异乡客,又怎能将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尽收眼底、尽情领略呢?在空旷的山中,夜晚的雨声伴随着孤独的灯光,我独自面对着残缺不全的书卷,泪水湿透了衣襟。

释义

“自笑萍踪久为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期漂泊异乡、居无定所的无奈与自嘲;“那能绮丽尽馀波”则透露出诗人对无法完全领略世间美好事物的遗憾与感慨,后两句通过描绘空山夜雨、孤灯残编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哀伤。

赏析

这首诗以“客中杂感”为题,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复杂情感,首句“自笑萍踪久为客”以自嘲的口吻开篇,既展现了诗人的无奈与辛酸,又暗示了其长期漂泊的生活状态,次句“那能绮丽尽馀波”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法实现的遗憾,后两句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诗人的孤独与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山、夜雨、孤灯、残编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使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坎坷,长期漂泊在外,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漂泊异乡、孤独无助时所作,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慨,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长期漂泊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同时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无法实现的遗憾,进一步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哀伤,整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