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西洲曲
唐·李商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雁几时到,江湖路迢迢。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要求)
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注:由于“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并非原《西洲曲》中的内容,而是附加的,因此以下译文仅针对《西洲曲》原诗部分进行翻译。)
回忆梅花飘落在西洲的日子,我折下一枝梅花寄往江北,我穿着杏红色的单衫,双鬓如同幼鸦的羽毛般乌黑,西洲到底在哪里?就在那两座桥头的渡口旁,日暮时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我的家门,门前露出翠绿的钿头,我打开门却不见心上人来,于是出门去采红莲,在南塘的秋天里采摘莲子,莲花高过了人头,我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清水一样清澈,我把莲子放在衣袖里,莲心却红得彻底,思念心上人他却不来,我抬头望着天空中飞翔的大雁,大雁何时才能飞到我的身边呢?江湖之路如此遥远,楼台高耸却望不见心上人,我整天倚靠在栏杆上,栏杆曲折连绵,我垂下的手如同美玉般洁白,卷起窗帘天空显得更高远,海水在空中摇曳着碧绿的颜色,海水悠悠地荡漾着,你的忧愁也是我的忧愁,南风知道我的心意,把我的梦吹到西洲去。
(附加句译文:是谁让那玉树般的人被埋葬在黄土之中,不允许他们像鸰鸟一样在平原上白头偕老呢?)
释义
《西洲曲》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心上人的爱情诗,诗中通过描绘女子折梅寄情、采莲怀人等场景,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等待,而附加句“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被摧毁、无法长久相守的哀叹和无奈。
赏析
《西洲曲》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将女子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附加句则以其深沉的哀婉和强烈的对比效果,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悲剧意味。
创作背景
西洲曲》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它很可能是李商隐在晚唐时期创作的一首爱情诗,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哀叹,而附加句“谁教玉树埋黄壤,不许鸰原到白头”则可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