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少年行四首·其三
唐·王维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斟酒旅情谁会得,径须京兆出蛾眉。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都护府,面对着异乡的明月,我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而下,茫茫的沙漠耗费着我的马蹄,让我步履维艰,我追寻着黄河的源头,担心它已流到了大地的尽头;我穿越过沙漠,感觉天空仿佛被压得很低很低,在这旅途之中,谁能理解我借酒消愁的心情呢?恐怕只有那京城中的佳人,能够理解我此刻的愁绪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赴边疆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困苦,而“斟酒旅情谁会得,径须京兆出蛾眉”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能够理解自己心情的人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的艰苦生活和诗人的孤独情感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边疆生活的无奈,诗中“汉月垂乡泪”一句,以月喻情,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胡沙费马蹄”则通过描写沙漠的艰难,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旅途的艰辛,最后两句“斟酒旅情谁会得,径须京兆出蛾眉”则通过借酒消愁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理解自己心情的人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在边疆任职期间所作,当时,王维被朝廷派往边疆担任官职,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边疆的艰苦生活中,诗人深感孤独和无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也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这首诗也体现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刻情感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