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公诗刻增光燄,定警媮风变俗漓。出自哪首诗?

生辉403个月前

诗词原文

《勉学》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得公诗刻增光燄,定警媮风变俗漓。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隶、楷、行、草皆擅,自创“板桥体”;绘画则擅长兰、竹、石等,笔墨纵横,淋漓酣畅,其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深受后人敬仰。

译文

书卷多情好似亲密的老友,无论晨昏还是忧乐都与我相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得到您的诗作并刻印出来,定能增添光彩,警醒那些懒惰、浮华的世风,改变那些庸俗、堕落的习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净化,通过描绘读书时的情景和感受,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升民众素养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首联以“故人”喻书卷,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深厚感情;颔联通过“三千字”与“一点尘”的对比,突出了读书带来的心灵净化效果;颈联以“活水源流”和“东风花柳”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读书带来的新鲜想法和勃勃生机;尾联则直接点题,表达了作者得到诗作并刻印出来的喜悦之情,以及希望通过诗作警醒世人、改变社会风气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创作背景

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他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民众的愚昧无知,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希望通过读书和创作来警醒世人、改变社会风气的愿望,也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