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云退不留驱旱迹,气清浑露已秋天。
枫林飒飒凋寒叶,菊蕊娟娟簇晚香。
野旷人稀行路苦,风高日暮鸟飞难。
前程漫漫愁何限,独倚危楼望远山。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以诗文著称,李中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晚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受好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云彩退去,不再留下驱除干旱的痕迹,空气清新,露水凝结,已经到了秋天,枫树林中树叶飒飒作响,凋落着寒冷的叶子,菊花的花蕊娟秀美丽,簇拥着晚来的香气,田野空旷,人烟稀少,行走在路上倍感艰辛,风高日暮,鸟儿飞翔也变得困难,前方的路程漫漫,愁绪无限,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遥望远方的山峦。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首联“云退不留驱旱迹,气清浑露已秋天”点明时节,暗示着旱情已解,秋天已至,颔联“枫林飒飒凋寒叶,菊蕊娟娟簇晚香”进一步描绘秋景,枫林落叶,菊花晚香,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不失美好的氛围,颈联“野旷人稀行路苦,风高日暮鸟飞难”则转向对时局的描写,暗示着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难,尾联“前程漫漫愁何限,独倚危楼望远山”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迷茫,以及独自面对困境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晚期文坛上的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至五代初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李中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忧虑和无奈,他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的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