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虽纳宁多施,一切谁名得度人。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323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度人经

唐·吕洞宾

大千虽纳宁多施,一切谁名得度人。

法界众生皆自度,何劳菩萨强慈恩。

作者简介

吕洞宾,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名喦("喦”或作“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道教八仙中流传故事最多的当数吕洞宾,在八仙的排行中,民间亦有“吕洞宾倒骑毛驴,八仙之首”的说法,吕洞宾的形象很好,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身背宝剑游历四方,斩妖除魔、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敬仰。

译文

尽管大千世界广阔无垠,能够容纳众多生灵,但又有谁能真正地说出,是谁度化了这些众生呢?法界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度化自己,哪里需要菩萨强行施加慈悲之恩呢?

释义

“大千虽纳宁多施”意指宇宙之大,虽能容纳万物,但并非所有生灵都能被外力所度化;“一切谁名得度人”则是对度化行为的质疑,强调度化并非简单的施与,而是众生自我觉悟的过程;“法界众生皆自度”揭示了众生自我度化的本质;“何劳菩萨强慈恩”则是对传统佛教中菩萨慈悲救度的反思,认为真正的度化应源自内心的觉醒。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吕洞宾对于度化众生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众生自我度化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度化并非来自外力的强加,而是源自内心的觉醒和觉悟,这种思想在道教中尤为突出,强调个体的自我修炼和内心的平和,这首诗也反映了吕洞宾对于佛教慈悲救度观念的反思,认为过度的慈悲可能会削弱众生的自我觉悟能力。

创作背景

吕洞宾作为唐代道教的重要人物,其一生致力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四方、传播道教思想的过程中,对于度化众生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众生自我度化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佛教慈悲救度观念的反思,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首诗也体现了吕洞宾作为道教大宗师的深厚修为和独特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