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折杨柳
唐·李商隐
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
可怜濯濯春杨柳,曾折几人离恨枝。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深挚,多用象征、比兴等手法,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的才华虽得到认可,但仕途并不顺畅,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坎坷,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译文
驿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向东又向西,
他们随意攀折,损坏了芬芳的柳枝。
可怜那春天里光秃秃的杨柳树,
曾被多少人折下,寄托离别的愁恨。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驿路上的行人和被攀折的柳枝,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驿路上的行人象征着人生的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不断经历着离别和重逢,而柳枝则成为了离别的象征,被行人随意攀折,寄托着他们的离恨和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折柳为题材,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离别和无常的深刻感悟,首句“驿路行人东复西”描绘了行人的匆匆和无常,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等闲攀折损芳枝”则通过行人对柳枝的随意攀折,暗示了人生的轻率和无常,后两句“可怜濯濯春杨柳,曾折几人离恨枝”则进一步强调了柳枝作为离别象征的意义,以及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和哀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时期,他身处晚唐乱世,社会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驿路上的行人和被攀折的柳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离别和无常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