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放红蕖燎紫沈,胜游谁肯惜千金。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33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湖亭夜宴

唐·白居易

风筵调桂棹,月径引香林。

争放红蕖燎紫沈,胜游谁肯惜千金。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在风中的宴席上调弄着桂木船桨,月光下的小径引领着进入芬芳的树林。

红蕖(荷花)竞相开放,点燃了紫色的沉香,这样美好的游览谁能吝惜千金呢?

南湖荡上笙歌鼎沸,今夜就让我们暂且不回那画舫中去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湖亭夜宴的盛况,首句“风筵调桂棹”描绘了宴席上人们乘着桂木船桨在微风中荡漾的情景,“月径引香林”则展现了月光下小径两旁芬芳树林的美景。“争放红蕖燎紫沈”一句,红蕖即荷花,象征着美丽与纯洁,紫沈即紫色的沉香,代表着香气四溢,二者结合,形容了夜宴的繁华与奢华。“胜游谁肯惜千金”则表达了人们在这样的美景中流连忘返,不惜花费重金享受这难得的胜游,末两句“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进一步渲染了夜宴的热闹氛围,以及人们不愿离去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亭夜宴的热闹与奢华,展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宴饮文化,诗中通过“风筵”、“月径”、“红蕖”、“紫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而又富丽堂皇的氛围,诗人以“争放红蕖燎紫沈,胜游谁肯惜千金”一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尽管身处逆境,白居易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正是他在一次湖亭夜宴上即兴所作,通过描绘夜宴的繁华与奢华,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感慨,也反映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宴饮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