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答子瞻
宋·王觌
至诚始惧卑高隔,嘉应俄如影响来。
天欲开贤先示病,人言得志便生灾。
文章已自惊一世,孝友犹能化两淮。
更看诸公争引重,一麾从此上云台。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觌(dú),字明叟,北宋时期文学家、官员。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觌生于北宋中期,自幼聪颖好学,以文章著称,他曾任多职,包括知州、转运使等,政绩卓著,在文学上,王觌与苏轼(字子瞻)等人有交往,并常有诗文唱和,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是宋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文
至诚之心开始时会因地位悬殊而感到畏惧,但美好的回应却如同影子和回声一般迅速到来,上天想要开启贤者的道路,先让他经历疾病的考验;人们常说,一旦得志便会招来灾祸,你的文章已经震惊了整个时代,你的孝道和友爱还能感化两淮地区的人民,再看各位同僚争相引荐你,从此你将一飞冲天,登上高位的云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苏轼)的赞美和祝愿,首联指出,至诚之心能够跨越地位的卑高,带来美好的回应;颔联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经历困难是贤者成长的必经之路;颈联高度赞扬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道德品质;尾联则预言苏轼将得到更多人的引荐和重用,前途无量。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富有哲理,作者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苏轼的品格和成就,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祝愿,诗中也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至诚始惧卑高隔”一句,既体现了作者对真诚和谦逊的推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的差异和人们内心的矛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觌为回应苏轼的某篇诗文而作的,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但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赢得了王觌等友人的敬佩和赞扬,王觌在诗中通过赞美苏轼的文学成就和道德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支持和祝愿,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苏轼的赞美,也是王觌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