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咏史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老木阴森盖满山,萧条宫展倚巑岏。
汉家天子今无在,荒冢遥遥对暮寒。
(注:您提到的“老木阴森盖满山,萧条宫展倚巑岏。”是此诗的后两句,但为便于完整解析,此处附上全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后两句)老树阴森森地覆盖了整个山头,萧条的宫殿高高地倚靠在嶙峋的山石之上,汉朝的天子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了,只有那荒凉的坟墓远远地对着傍晚的寒气。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汉朝宫殿的荒凉景象,通过“老木阴森”和“萧条宫展”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物是人非的悲凉情绪。“倚巑岏”的山石也象征着历史的坚固和永恒,与宫殿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汉朝宫殿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老树的阴森和宫殿的萧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诗人也借古讽今,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深感国家兴衰无常,历史沧桑巨变,因此常常通过咏史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这首《咏史二首·其二》就是他在游览古迹、回顾历史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人通过对汉朝宫殿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他也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勤俭治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