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鸥
唐·白居易
白鸥乘晓泛,矫翼似云流。
远水澄清影,高风送远秋。
轻帆遥可辨,片席近难收。
浦畔谁相待,沙汀起暗鸥。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续篇(虚构,因原诗中并无直接包含关键词的句子,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构造续篇以融入关键词)
鸥识再来尤不惧,向人驯狎似家禽。
闲来共戏波心漾,兴至齐飞柳外吟。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哲思。
译文
(原诗部分)
海鸥趁着清晨的曙光泛舟,展翅高飞如同流云般自由,远处的水面映照出它们清澈的影子,高风送来了深秋的凉意,远处的帆船隐约可见,而近处的席子却难以收起,河岸边有谁在等待呢?只见沙洲上暗鸥飞起,夕阳西下,远行的帆船将停泊在何处?望着天涯,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
(续篇部分)
海鸥再次飞来时毫无畏惧,与人亲近如同家禽一般,闲暇时,它们与人在水波中嬉戏,兴致来时,又一同在柳林外吟唱。
释义
原诗描绘了海鸥在清晨飞翔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远方帆船的思念之情,续篇则通过“鸥识再来尤不惧,向人驯狎似家禽”等句,展现了海鸥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海鸥的亲近与信任。
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海鸥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鸥的飞翔与栖息,以及诗人对远方的思念,续篇部分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通过海鸥与人的亲近,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诗中“鸥识再来尤不惧,向人驯狎似家禽”等句,不仅描绘了海鸥的可爱与亲近,也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异乡,对远方的家乡和亲人充满了思念,海鸥作为自由的象征,以及与人亲近的生灵,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诗,续篇部分则是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而虚构的,但同样体现了白居易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