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好竹今成筱,波下修鳞旧种针。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73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竹与鱼

唐·李商隐

檐前好竹今成筱,波下修鳞旧种针。

翠影渐随风势长,银鳞时逐浪花深。

闲来静听声声竹,兴至闲观片片鳞。

此景此情何处有,人间仙境自留心。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屋檐前原本美好的竹子现在已经长成了细小的竹子(筱),水波之下那些修长的鱼儿(修鳞)原来是从细小的针状鱼苗长成的,翠绿的竹影随着风势渐渐变长,银色的鱼鳞时常追逐着浪花深入水中,闲暇时静静地聆听竹子的声音,兴致来时悠闲地观赏水中的鱼鳞,这样的景色和这样的情感哪里还能找到呢?人间的仙境其实就留在自己的心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檐前的竹子和波下的鱼儿,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竹子从“好竹”长成“筱”(细小的竹子),鱼儿从“针”(细小的鱼苗)长成“修鳞”(修长的鱼儿),都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变化,诗人也通过静听竹声和观赏鱼鳞,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竹和鱼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将竹子的成长和鱼儿的成长相结合,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诗人也通过静听竹声和观赏鱼鳞,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他通过描绘檐前的竹子和波下的鱼儿,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成长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内心宁静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间仙境的向往和留恋,这种情感在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