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樽前想解留连意,一笑难逢易掺袪。
作者及朝代
黄景仁(1749年—1783年),清代著名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三十五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作者简介
黄景仁自幼聪颖,年少即有诗名,但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他的诗歌情感真挚,风格独特,既有李白的豪放不羁,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是清代中期诗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那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今晚的星空已不是昨夜的星空,我还为了谁在风露中站了一整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就像被剥的芭蕉,在酒樽前想要解开那份留恋的情意,但那一笑却难以重逢,轻易地被忘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花下吹箫、银汉红墙的遥远景象,以及星辰变换、风露中宵的孤独感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通过“抽残茧”、“剥后蕉”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与伤痛,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那份留恋情意的难以割舍和一笑难逢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和深刻,整首诗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有对现实孤独处境的感慨,既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景仁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背景下创作的,他一生怀才不遇,四处奔波,饱尝人间冷暖,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的孤独处境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也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