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恐雨伤民意,只放轻云暝碧空。出自哪首诗?

小编33个月前

诗词原文

喜雨

宋·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

听取溪流动地声。

天公恐雨伤民意,

只放轻云暝碧空。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作者简介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官、东官侍读、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致仕,不久病卒,谥号文节。

译文

想要知道这一场雨是多么让百姓称心如意,

只需听听那溪涧溪河哗哗流淌震动大地的声音。

上天也担心这雨下得太大会伤害百姓的心意,

于是只放些轻轻的云彩遮暗了这碧蓝的天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民意的深切关怀,首句直接点出“一雨惬群情”,表明这场雨深得民心;次句通过“溪流动地声”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雨势之大,雨声之响,进一步烘托出百姓对这场雨的期盼和喜悦,后两句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天公”描绘成一个关心百姓、体贴民意的形象,通过“恐雨伤民意”和“只放轻云”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上天体恤民情的赞美和对这场及时雨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及时雨给百姓带来的喜悦,以及诗人对民意的深切关怀,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天公”描绘成一个有情有义的形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人情味和趣味性,诗人也通过这场雨,表达了对上天体恤民情的赞美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对民生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思考,在这场及时雨到来之际,诗人深感欣慰,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也反映了杨万里作为一位优秀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情感底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