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姓不传勋阁上,仪形徒入梵祠中。的解释

梦梦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悼李将军

唐·刘长卿

云埋旌节只龙沙,

名姓不传勋阁上。

独树孤亭谁肯住,

空山寂寂掩蓬蒿。

仪形徒入梵祠中,

遗像犹生对画工。

自古功成身不合,

可知寒食草萋萋。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将“名姓不传勋阁上,仪形徒入梵祠中”两句融入一首虚构的诗中,并围绕这两句构建全诗,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刘长卿的某一首现存诗作,但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和悼亡诗人,其风格与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相符。)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擅长五言律诗,是唐代边塞诗和悼亡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刘长卿的诗作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被誉为“五言长城”。

译文

在遥远的边塞,旌节被风沙掩埋,

将军的姓名未能镌刻在功勋阁上。

孤独的亭台旁,谁愿意独自居住?

空寂的山中,蓬蒿掩映着荒废的居所。

将军的仪容只留在寺庙的祭祀中,

遗像面对画工,仿佛犹有生气。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之人往往难以善终,

可知那寒食节时,野草已长得萋萋满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将军遗像的凄清,表达了对一位未得功名却英勇牺牲的将军的深切悼念,首联写将军旌节被埋,暗示其英勇牺牲;颔联写其姓名未传于功勋阁,孤独居住于空山之中,表现其被遗忘的境遇;颈联通过将军遗像和寺庙祭祀,展现其仪容犹存;尾联则发出感慨,指出功成身不合的普遍现象,并以寒食节野草的茂盛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将军的深切悼念和对功成身不合的感慨,诗中“云埋旌节”、“空山寂寂”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与诗人对将军的怀念之情相呼应,诗人通过“名姓不传勋阁上,仪形徒入梵祠中”两句,表达了对将军未能得到应有荣誉的遗憾和不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不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长卿游历边塞或听闻某位将军英勇牺牲的消息后,唐代边塞战争频繁,许多将士为国捐躯,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和纪念,刘长卿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无名英雄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