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春自欲开民郁,不为樽前笑与歌。出自哪首诗?

小编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独思

唐·李商隐

乘春自欲开民郁,不为樽前笑与歌。

独坐小轩风满袖,闲吟诗句对青蛾。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文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诗风独特,构思新奇,情感细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趁着春天的气息,我自然而然地想要解开民众的忧郁,并非为了在酒宴前欢笑歌唱,独自坐在小屋的窗前,清风拂面,衣袖飘飘,我悠闲地吟诵着诗句,面对着那青翠的远山(此处“青蛾”亦可理解为远山或美人的黛眉,结合全诗意境,更倾向于理解为自然之景)。

释义

首句“乘春自欲开民郁”表达了诗人希望借助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去缓解或解开民众的忧郁与苦闷,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次句“不为樽前笑与歌”则直接否定了自己是为了在宴席上取悦他人而创作,强调了其创作的独立性和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后两句通过描绘诗人独坐小轩、风满衣袖、闲吟诗句的场景,进一步展现了其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通过对比“乘春开民郁”的宏大理想与“不为樽前笑与歌”的个人坚守,展现了诗人既关心国家民生又坚持文学独立性的复杂情感,诗中“独坐小轩风满袖”一句,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淡泊的画面,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也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虽才华横溢,却因卷入朋党之争而仕途坎坷,一生未能得到重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人生感慨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此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既表达了他对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个人文学追求和道德坚守的坚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