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大化缘兴佛事,更穷真际得禅机。的释义

小星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禅悟

唐·皎然

已大化缘兴佛事,更穷真际得禅机。

空门寂寂心无著,万象丛丛得自微。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归。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佛教题材的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已经广泛化缘以兴办佛教事务,更深入探究真理的边际,领悟了禅的奥秘,佛门清净寂寞,心中无所挂碍,在纷繁的万象中找到了自己微妙的禅心,不向人间争名夺利,只将心事托付给年轻的沙弥,不知何时将归隐到青山之外,在月满松风的小径上独自归去。

释义

“已大化缘兴佛事”描述了诗人广泛化缘,为佛教事业做出贡献;“更穷真际得禅机”则表达了诗人深入探究佛教真理,领悟禅机的心境。“空门寂寂心无著”描绘了佛门的清净与诗人内心的超脱;“万象丛丛得自微”则体现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微妙。“不向人间争宠辱”表明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处世的态度;“只将心事付沙弥”则透露出诗人将心事寄托于年轻僧侣的平和心境。“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归”则是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描绘。

赏析

这首诗是皎然佛教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诗人对佛教真理的探究与领悟,展现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境,诗中“已大化缘兴佛事,更穷真际得禅机”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佛教事业的贡献,又展示了其深入探究佛教真理的精神,而“空门寂寂心无著,万象丛丛得自微”两句,则通过对比佛门的清净与世俗的纷繁,凸显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禅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深入探究佛教真理、广泛化缘兴办佛教事务的过程中,内心有所感悟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真理的深刻领悟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境,在唐代佛教盛行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皎然作为一位诗僧的独特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