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北清泉味至甘,寺僧渟蓄已成潭。全诗是什么?

小编33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清泉寺泉

唐·贾岛

坟北清泉味至甘,寺僧渟蓄已成潭。

云依水榭闲相照,月落山房静自耽。

老树绿苔侵古画,秋蔬白石映清簪。

幽寻未已兴难尽,更喜僧居似鹤林。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还俗,屡举进士不第,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底,贾岛就死于长安,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其最为著名的推敲故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译文

坟墓北边有一股清泉,味道极其甘甜,寺庙的僧人将它蓄起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水潭,云彩依偎在水榭旁悠闲地相互映照,月亮落下后,山房显得更加静谧,让人沉醉其中,古老的树木上长满了绿苔,仿佛一幅古老的画卷,秋天的蔬菜与白色的石头相映成趣,清雅的簪子点缀其间,我探寻清幽之景还未尽兴,兴致依然难以平息,更加喜欢这僧人居住的地方,它就像仙境中的鹤林一样美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清泉寺旁清泉的甘美以及周围环境的清幽雅致,首联直接点题,写出清泉的甘甜和僧人蓄水的情景;颔联通过云、水、月、山的描绘,展现了清泉寺环境的宁静与和谐;颈联则通过老树、绿苔、秋蔬、白石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古朴与清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清泉寺的喜爱之情,认为这里就像仙境中的鹤林一样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清泉为核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泉寺的清幽雅致和宁静和谐,诗人通过对清泉、水潭、云彩、月亮、老树、绿苔、秋蔬、白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人也通过“幽寻未已兴难尽”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清幽之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穷愁潦倒,官运坎坷,但他酷爱写诗,曾写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名句,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清泉寺时,被这里的清幽环境和甘甜清泉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清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贾岛作为苦吟派诗人的特点,即注重字句推敲和意境营造,追求诗歌的精炼和深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题目中只提到了“坟北清泉味至甘,寺僧渟蓄已成潭”这两句诗,但我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首完整的古诗,并进行了相应的解析,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这首诗的全貌和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