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鹰猘犬争为用,不在人知指纵功。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5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鹰犬》,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鹰犬

唐·罗隐

饥鹰猘犬争为用,不在人知指纵功。

风便鹰低犹掣肘,草深犬疾易迷踪。

黄云白日千山里,白鸟红花万树中。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多有揭露和批判。

译文

饥饿的雄鹰和凶猛的猎犬争相被驱使,它们的作用不在于人们是否知晓,而在于主人的指挥和驾驭,风大时,即使雄鹰飞得低也容易被束缚;草丛深时,猎犬跑得快却容易迷失方向,在黄云白日笼罩的千里山川中,白鸟在红花万树间飞翔,如果当时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英雄到老也只能默默无闻,如同普通人一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饥鹰和猘犬(猎犬)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饥鹰和猘犬都渴望被重用,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在于人们是否了解,而在于能否得到主人的正确指挥和驾驭,即使它们有再大的本领,也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导致无法充分发挥,诗人以“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似等闲”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英雄迟暮、才华被埋没的深深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饥鹰和猘犬为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饥鹰和猘犬的渴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寓意更加丰富,整首诗语言直白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诗人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一生怀才不遇,这种遭遇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和无奈,他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不满,通过描绘饥鹰和猘犬的形象,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对人才的忽视。

《鹰犬》这首诗是罗隐对晚唐社会现实和人才问题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深惋惜和不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