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
唐·韦庄
西北云高拂女墙,危亭虚豁望中长。
鸟飞直下三千尺,水阔孤城万里霜。
戍客望边邑草白,思归多苦羽书忙。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西北的天空中云朵高高地拂过城墙上的女墙,高耸的亭子空旷开阔,极目远望,视野悠长,鸟儿从高空直飞而下,仿佛要坠入三千尺的深渊,宽阔的江面上,孤城矗立,万里霜白,守卫边疆的士兵望着边邑的枯草,心中满是思乡之情,但频繁的军书却让他们无法归家,在这样的夜晚,登上高楼,他们的叹息声应该未曾停歇。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的壮阔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边疆战士思乡之情的深切同情,首联写云高亭豁,极目远眺;颔联以鸟飞直下和水阔孤城,进一步渲染了登高远望的壮阔景象;颈联笔锋一转,写到戍客的思乡之苦;尾联则以高楼夜叹作结,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上颇具特色,诗人以高远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西北边陲的壮丽画卷,诗人又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通过对边疆战士思乡之情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全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间疾苦的同情,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乱世,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日登上高楼,远眺西北边陲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通过描绘西北边陲的壮丽景象和边疆战士的思乡之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谴责,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