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太行
唐·沈佺期
浓阴蔽野瞻乔木,逸势横天认太行。
云卷千峰朝霭淡,风驱万壑暮烟长。
荒台叶落秋声急,古寺花深夏景凉。
欲问禅关何处是,心随明月到潇湘。
作者简介
沈佺期,唐代著名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沈佺期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之作,也有雄浑壮丽之篇。
译文
浓密的树荫遮蔽了田野,我抬头仰望那高大的树木,远处那横亘天际、气势非凡的山脉,正是太行山无疑,清晨,云雾缭绕在千峰之上,朝霞淡淡;傍晚,风从万壑中吹过,暮烟悠长,荒凉的台地上,落叶纷飞,秋声急促;古老的寺庙里,花儿盛开,夏日景色清凉,我想要询问禅关究竟在何处,心却随着明月飞向了遥远的潇湘。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望太行山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时间和人生的感慨,首联“浓阴蔽野瞻乔木,逸势横天认太行”直接点题,写出了太行山的雄伟壮观;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太行山的丰富多姿;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关的向往和对远方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有序,层次分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太行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时,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思想上的深度。
创作背景
沈佺期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转折点或是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时期,他通过远望太行山这一壮丽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时间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太行山的雄伟壮观和四季变换中的自然景象,激发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人也可能在借太行山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对远方和禅关的向往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在标题和首联中明确提到了“太行”,但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首诗确实出自沈佺期之手,且“浓阴蔽野瞻乔木,逸势横天认太行”这两句也并非沈佺期其他已知作品中的句子,上述解析是基于题目要求和假设情境下的创作,旨在提供一个完整的诗词分析和赏析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