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唐·白居易
终南频月晦峰峦,一雨民心万事宽。
润入土膏春脉脉,暝含云气晓濛濛。
花里流莺争劝酒,竹间鸣鸟自求朋。
老农欢舞迎神社,日暮归来兴未阑。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终南山连续数月笼罩在阴霾之中,峰峦叠嶂,昏暗不明,一场及时雨的到来,使得百姓心中的忧虑和困苦都得到了缓解,雨水滋润着土地,春天仿佛在低语,傍晚时分,云雾缭绕,清晨又变得朦胧而美丽,花丛中,流莺争相劝酒,竹林间,鸟儿自在求友,老农们欢欣鼓舞地迎接神社的祭祀活动,直到日暮归来,他们的兴致依然未减。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终南山地区久旱逢甘霖的景象,以及这场雨给百姓带来的喜悦和安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大地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通过描绘雨后的自然景象和百姓的欢庆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诗中“终南频月晦峰峦,一雨民心万事宽”两句,既点明了久旱的背景,又突出了雨后的喜悦,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后几句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进一步烘托了雨后的祥和与欢乐,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长安,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久旱不雨,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诗人深感忧虑,当一场及时雨终于降临,滋润了大地,缓解了旱情,诗人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喜雨》,以表达自己对这场雨的感激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