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虚堂
唐·白居易
当年尝欲志荣归,因建虚堂面北池。
池上即今风月主,堂前旧是主人时。
三旬已过犹闲坐,一斛才倾便独痴。
除却虚名无别事,几时归去卧烟霞。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热爱与感悟。
译文
当年我曾有意愿在荣耀归乡时,建造一座虚堂面对北方的池塘,如今这池塘上的风月美景,已成为我心灵的主宰;而堂前,依旧是我曾经作为主人的时光,三十天过去了,我依然悠闲地坐在这里,一旦酒过一斛,我便独自沉醉,除了这虚名之外,我别无所求,不知何时能归去,卧于那云雾缭绕的烟霞之中。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向往,首联“当年尝欲志荣归,因建虚堂面北池”回忆了诗人曾经的志向和为实现这一志向所做的努力——建造虚堂面对北池,颔联“池上即今风月主,堂前旧是主人时”通过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三旬已过犹闲坐,一斛才倾便独痴”则描绘了诗人当前的闲适生活和微醺后的痴态,尾联“除却虚名无别事,几时归去卧烟霞”则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淡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虚堂为背景,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既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虚堂、北池、风月等自然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诗人对虚名的淡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通过回忆自己曾经的志向和为实现这一志向所做的努力,以及对比当下的闲适生活和微醺后的痴态,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人对虚名的淡泊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其晚年时期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和追求,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