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西北困边尘,瀛馆仙游更莫亲。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悼明妃

清·吴伟业

一从西北困边尘,瀛馆仙游更莫亲。

万里毡庭空夜月,三千粉黛失朝云。

金瓯已缺犹须补,玉镜将分更合珍。

龙驭苍梧情未了,泪添青冢怨昭君。

作者及朝代

作者:吴伟业(1609年—1672年)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诗风清丽哀婉,多抒发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著有《梅村家藏稿》等。

译文

自从西北边境战乱频仍,那瀛洲馆中的仙游之梦更是遥不可及,万里之外的毡帐中只有空寂的夜月相伴,三千佳丽中失去了如朝云般美丽的昭君,金瓯(国家)已缺仍需修补,玉镜(喻指圆满的国家)将分更应珍视,皇帝(此处可能借指明朝皇帝)虽已驾崩于苍梧,但对昭君的深情仍未了结,她的青冢之上,泪水添满了无尽的哀怨。

释义

这首诗以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寄托了诗人对明朝末年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首联写西北边患严重,昭君的仙游之梦成为泡影;颔联通过“万里毡庭”与“三千粉黛”的对比,突出了昭君的孤独与美丽;颈联以“金瓯已缺”和“玉镜将分”比喻国家的破碎与分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尾联则借昭君之典,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与哀怨。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情感深沉而含蓄,诗人通过昭君出塞的故事,巧妙地寄托了自己对明朝末年国破家亡的哀痛与无奈,诗中“金瓯已缺”、“玉镜将分”等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诗人还通过“龙驭苍梧情未了”等句,抒发了对故国皇帝的深情与怀念,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清初之际,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吴伟业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巧妙地寄托了自己对明朝末年国破家亡的哀痛与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在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