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危冠道
唐·杜荀鹤
晓登文石方延刻,暮挂危冠不待晨。
白发九衢春草里,可能闲却读书身。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晚期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隐居庐山、九华山等地,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同时期的罗隐齐名,有“杜罗”之称。
作者简介
杜荀鹤生于晚唐乱世,一生未得显达,但其诗歌创作却颇有成就,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描绘和同情,他的诗歌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清晨时分,我登上文石山,想要多停留片刻欣赏美景;傍晚时分,我却迫不及待地摘下危冠(高官之冠),不愿等到第二天早晨,在这繁华的都市中,我已是满头白发,置身于春草丛生的街道,或许我已经无法再闲下心来,继续我的读书生活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清晨登山和傍晚归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读书生活的怀念,首句“晓登文石方延刻”描绘了诗人清晨登山的情景,表现出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次句“暮挂危冠不待晨”则通过摘下高官之冠的动作,暗示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急切想要摆脱的心情,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都市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读书生活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读书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清晨和傍晚两个时段的情景,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诗中的“白发九衢春草里”一句,既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又暗含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仕途不顺、心生厌倦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艰难,杜荀鹤虽然才华横溢,但多次应考不第,仕途无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仕途产生了厌倦之情,转而怀念起自己曾经的读书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清晨登山和傍晚归家的情景,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读书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