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赐致仕李若谷
宋·王珪
旧学承先志,清名得世传。
臣子引年虽审分,朝廷图旧合推仁。
几行御墨褒贤诏,一幅春衫赐老人。
从此优游知有地,只应回首望陶甄。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珪(1019年-1085年),字禹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生于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熙宁三年(1070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出知扬州,不久改判杭州,又徙郓州、应天府,元丰六年(1083年),复拜相,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年六十七,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作者简介
王珪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稳健的政治手腕著称,他在朝中担任要职多年,参与了许多国家大事的决策,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留下了不少诗文作品。
译文
老臣承继先人的学问和志向,清廉的名声得以世代相传。
臣子请求退休虽然合乎情理,但朝廷念及旧情应当推崇仁爱。
皇上亲笔写下褒奖贤臣的诏书,赐给老人一件春衫。
从此之后,老臣可以悠闲自在地生活,只应回首感激皇上的恩典和陶冶。
释义
这首诗是皇帝赐给致仕(退休)的李若谷的,诗中表达了对李若谷的赞誉和对其退休生活的美好祝愿,首联称赞李若谷承继先志,清名远播;颔联指出臣子请求退休是合乎情理的,但朝廷念及旧情,应当推崇仁爱,给予优待;颈联写皇帝亲笔写下褒奖诏书,并赐给李若谷春衫,以示恩宠;尾联则祝愿李若谷退休后可以悠闲自在地生活,并感激皇上的恩典。
赏析
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老臣的赞誉和尊重,又体现了朝廷的仁爱之心,诗中通过“旧学承先志,清名得世传”等句,展现了李若谷的学识和品德;通过“臣子引年虽审分,朝廷图旧合推仁”等句,体现了朝廷对老臣的优待和仁爱;最后通过“从此优游知有地,只应回首望陶甄”等句,表达了对李若谷退休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皇上的感激之情,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赠别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珪在北宋时期为赐给致仕的李若谷而创作的,当时,李若谷因年老体衰请求退休,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特赐此诗以示恩宠和尊重,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朝廷对老臣的优待和仁爱之心,也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文学造诣,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人文情怀,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