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关叹
唐·王昌龄
抚俗未能宣上意,治边徒欲振天声。
黄沙漫漫迷人眼,铁骑萧萧动地情。
烽火连天征战急,胡笳断续夜寒轻。
空余壮志无人问,独对青山叹不平。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王昌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诗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我安抚边民却未能传达皇上的旨意,治理边疆只想着振奋天威,黄沙漫天遮蔽了视线,铁骑奔腾震撼着大地,烽火连天战事紧急,胡笳声在寒冷的夜晚断断续续,我空有满腔壮志却无人理解,只能独自面对青山叹息不已。
释义
首联“抚俗未能宣上意,治边徒欲振天声”表达了诗人作为边疆官员的无奈与矛盾,他试图安抚边民,但未能完全传达皇上的旨意;他治理边疆,却更多地是出于振奋天威的考虑,而非真正解决边民的实际问题,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紧张的战事,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空有壮志却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悲哀。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官员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边疆治理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黄沙漫漫迷人眼,铁骑萧萧动地情”等句,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敬意,而“空余壮志无人问,独对青山叹不平”等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哀,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诗的背景设定)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王昌龄被贬至边疆任职期间,面对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复杂的治理问题,诗人深感无奈和困惑,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安抚边民、治理边疆,但往往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边疆治理现状的深刻反思,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它却生动地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