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雷驱雨协春雩,谁识天工用意殊。出自哪首诗?

小编11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雷

宋·陈与义

晚雷驱雨协春雩,谁识天工用意殊。

云气半开新涨绿,花光初上嫩晴朱。

林梢烟似带潮重,水面风如送酒酣。

造物于人常有意,故教吟客醉西湖。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著有《简斋集》。

译文

傍晚时分,春雷轰鸣驱散了春雨,仿佛与春天的祈雨仪式相协调,谁能理解大自然造化的巧妙用心,它是如此独特,云层半开,露出新涨的绿水,花朵在初晴的阳光下闪耀着嫩红,林梢的烟雾像是带着潮气般沉重,水面上的微风则如同送来了酒香般的酣畅,大自然对于人们总是有着特别的用意,它故意让诗人在西湖边沉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一场雷雨后,自然景色焕然一新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天空放晴、万物复苏的美丽画面,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晚雷驱雨”开篇,点明了时间(傍晚)和天气变化(雷雨过后),“协春雩”则暗含了春天的祈雨仪式,为全诗定下了清新自然的基调,诗人通过“云气半开”、“花光初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雨后初晴的景致,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触觉和嗅觉上的联想(如“水面风如送酒酣”),尾联“造物于人常有意,故教吟客醉西湖”则升华了主题,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陈与义游历西湖期间,西湖的美景和雨后初晴的清新空气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通过描绘这场雷雨后西湖的自然风光,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南宋初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