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论功行封
唐·白居易
尚书论功易等差,御史行封自明白。
将军献捷天子喜,诏书下赐黄金甲。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尚书在评定功劳时能够轻易地分辨出等级差别,御史在执行封赏时也自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将军献上胜利的捷报,天子非常高兴,于是下诏书赏赐黄金甲胄。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朝廷在论功行赏时的情景,尚书作为朝廷重臣,负责评定功劳的大小和等级,能够公正无私地分辨出每个人的贡献,御史则负责执行封赏,他们依据明确的标准来执行,确保封赏的公正性,当将军立下战功,献上捷报时,天子非常高兴,并下诏书赏赐黄金甲胄,以示嘉奖。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朝廷论功行赏的场景,诗人通过“尚书论功易等差,御史行封自明白”两句,展现了朝廷在评定功劳和执行封赏时的公正无私和明确标准,这不仅体现了朝廷的威严和公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将军献捷天子喜,诏书下赐黄金甲”两句,则通过将军献上捷报和天子赏赐黄金甲胄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朝廷对功臣的嘉奖和重视,这不仅是对将军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全体将士的激励和鼓舞。
整首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朝廷的威严和公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诗人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语言,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在朝廷任职期间的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白居易对朝廷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朝廷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赞赏,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也可能与当时朝廷对功臣的嘉奖和封赏有关,诗人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功臣的敬仰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