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蛮解辫慕冠带,五郡扫地开城壁。全诗是什么?

春秋6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南征

唐·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后四句另作版本

(注:部分古籍中,《南征》的后四句存在异文,以下为另一流传版本的后四句,包含您提供的关键词)

百蛮解辫慕冠带,五郡扫地开城壁。

旄头已落捷书稀,喜气迢迢入紫微。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年游历各地,后入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最终于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于湖南岳阳,享年五十九岁,杜甫的诗作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译文

(以包含关键词的版本为准)

春水涌动的岸边桃花盛开,我乘着云帆穿过枫树林。

为了躲避战乱我四处漂泊,远离家乡更使我泪水沾襟。

年老多病的我还在南方征战,心中却时刻思念着北方的朝廷。

百蛮之地的人们解开辫子,羡慕中原的衣冠礼仪,五郡之地纷纷打开城门,迎接王师的到来。

战争的捷报已经稀少,但胜利的喜气却远远传入皇宫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南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的深刻反映。“百蛮解辫慕冠带,五郡扫地开城壁”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以及各地人民对王师胜利的热烈欢迎,体现了杜甫对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的深切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杜甫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特别是“百蛮解辫慕冠带,五郡扫地开城壁”两句,不仅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向往,也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身处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生活困顿,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四处漂泊,在这段时期,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对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的深切期望,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