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自胡请盟供贡职,关西二纪剽兵革”,我推断您所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河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河湟
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边塞迢迢隔海雾,自胡请盟供贡职。
关西二纪剽兵革,河湟五郡无居民。
皇恩只许归辽将,何日重闻敕勒川?
(注:由于您的关键词仅出现在部分诗句中,为保持完整性,我提供了全诗,但解析将主要围绕包含关键词的部分进行。)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写山水景物、爱情生活、历史题材等,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译文
(针对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边塞之地遥远,隔着茫茫海雾,自从胡人请求结盟并供奉贡品以来,关西地区已经遭受了二十多年的战乱(二纪即二十四年),河湟五郡几乎没有人烟了。
释义
“自胡请盟供贡职”指的是胡人(指吐蕃等西部少数民族)与唐朝达成和议,愿意供奉贡品并遵守盟约。“关西二纪剽兵革”则描述了自和议达成后,关西地区仍然遭受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乱和掠夺。
赏析
这部分诗句通过对比和反差,展现了唐朝与胡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战争给边地带来的深重灾难,杜牧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战争造成的破坏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也隐含了对朝廷未能有效平息战乱、保护边疆的批评。
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时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不断,边疆地区饱受战乱之苦,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边疆人民的同情,也反映了他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河湟》一诗通过描绘边疆地区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