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弓祇是弦声急,不向云霄堕九乌。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4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弓

唐·李峤

孤悬天上月轮明,虚弓祇是弦声急。

不向云霄堕九乌,何劳后羿拈长矢。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峤,字巨山,唐代文学家、诗人,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其作品构思精巧,语言流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李峤曾任宰相,后因事被贬,但其文学成就依然为后人所称道。

译文

天空中孤悬着一轮明月,虚拉的弓弦只是发出急促的声响。

它并不向云霄中射落九个太阳,又何必劳烦后羿去拈起长箭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虚拉的弓弦与天空中的明月,表达了诗人对于力量与行动的理性思考,诗中“虚弓祇是弦声急”意味着弓虽被拉满,弦声急促,但并未真正发射,暗喻有力量而不滥用;“不向云霄堕九乌”则借用了后羿射日的典故,说明即便有强大的力量,也不应随意使用,需有明确的目的和正当的理由。

赏析

这首诗以弓弦之声与天空中的明月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后羿射日的典故,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比虚弓的弦声与后羿射日的壮举,表达了对力量使用的审慎态度,诗中“孤悬天上月轮明”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之美,也为全诗奠定了清冷而深邃的基调,而“不向云霄堕九乌,何劳后羿拈长矢”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力量的使用需谨慎,不可轻率行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峤的政治生涯有关,作为一位曾任宰相的文学家,李峤对于权力的运作和力量的使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唐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背景下,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权力滥用的担忧和对审慎行事的倡导,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修养和道德准则的坚守,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咏弓》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李峤作为唐代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深邃思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