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青史异时传信事,不为民贼坐投荒”,我推断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黄遵宪的《感事》,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感事
清·黄遵宪
千愁万恨过花朝,
落到诗人白发催。
不怕新吟苦肠断,
但愁旧作有尘灰。
青史异时传信事,
不为民贼坐投荒。
只今辽海舟中曲,
犹是当年帝子哀。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客家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主张“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变革和动荡。
译文
无数的忧愁和怨恨度过了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些愁绪催白了诗人的头发,我不怕新写的诗作会让我断肠,只担心过去的作品会被尘埃覆盖而失去光彩,历史会在未来传颂真实的事情,我不会因为成为民贼而被流放边疆,现在我在辽海的船中吟唱的曲子,仍然是当年帝王子孙的哀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联写愁绪之多,催白了诗人的头发;颔联表示诗人不怕新作的痛苦,但担心旧作被遗忘;颈联以“青史异时传信事”表达了对历史公正的信任,并表明自己不会因被误解而屈服;尾联则通过“辽海舟中曲”和“当年帝子哀”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诗人通过个人的愁绪和命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颈联“青史异时传信事,不为民贼坐投荒”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公正的坚定信念和对个人名誉的珍视,尾联则以“辽海舟中曲”和“当年帝子哀”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领袖的文学追求和创作风格。
《感事》是黄遵宪的一首优秀诗作,通过深沉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以及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