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论诗五首·其二
唐·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李杜文章犹海上,仲尼风骨在崤、函。
早知刘氏无蚩者,深信宣尼畏后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李白、杜甫的诗作流传千古,犹如光芒万丈照耀人间。
那些无知的小儿辈们,哪里知道前辈们的才学,竟敢妄加诋毁中伤。
就像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我虽出生在你们之后,但仰望你们的遗风,心中无限敬仰。
李白、杜甫的诗作犹如海上的波涛,孔子的风骨则像崤山、函谷关一样峻拔。
如果早知世上没有愚蠢的刘勰之辈,我深信孔子也会害怕后起之秀的。
释义
这首诗中,杜甫高度赞扬了李白和杜甫(这里的“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自己,但在更广义的解读中,也可以理解为李白和杜甫所代表的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的诗歌成就,并对那些无知且妄自尊大、贬低前辈的“群儿”进行了讽刺,诗中通过“蚍蜉撼大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无知之辈的渺小与可笑,杜甫也表达了自己对前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诗歌盛世中的庆幸。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深刻见解的体现,他通过赞美李白和杜甫(或更广义上的唐代诗歌)的成就,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他也对那些无知且自大的批评者进行了有力的反驳,显示了他对诗歌批评的严肃态度,诗中“早知刘氏无蚩者,深信宣尼畏后生”一句,更是以孔子(宣尼)为例,强调了后起之秀可能超越前辈的可能性,从而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当时所处的文学环境有关,在唐代,诗歌创作繁荣,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对前辈诗人的贬低和批评的声音,杜甫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素养和敏锐批评眼光的诗人,对这些声音感到不满和担忧,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那些无知批评者的反驳和批评,他也通过这首诗来鼓励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为诗歌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