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刘司直赴安西
唐·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附:题外之意(根据关键词构思的附加句,非原诗内容)
白首儒先困一经,此君年少独声名。
(此句意为:那些白头老儒一生困于一经之学,而这位年轻人却年少有为,声名远扬。)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他多才多艺,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擅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原诗部分)
通往极西之地的阳关大道上,满是胡沙和边塞的尘土,春天里偶尔有大雁飞过,但万里路上行人稀少,苜蓿草随着天马一起被引进,葡萄也随着汉使传入中原,应当让外国惧怕,使他们不敢再来寻求和亲。
(附加句)
那些白头老儒一生困于一经之学,难以施展才华;而这位年轻人却年少有为,声名远扬,与众不同。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强盛的自豪,附加句则通过对比白头老儒和年轻才俊的命运,强调了才华与机遇的重要性。
赏析
王维的这首诗以边疆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强盛的自豪,诗中“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而“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则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孤寂与荒凉,诗人通过“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的描写,展现了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强盛的自豪。
附加句“白首儒先困一经,此君年少独声名”则通过对比白头老儒和年轻才俊的命运,强调了才华与机遇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别友人刘司直赴安西都护府而作,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王维在诗中通过描绘边疆的荒凉景象和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强盛的自豪,他也通过对比白头老儒和年轻才俊的命运,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