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禹功汉德颂
唐·杜牧
禹功远近逾千岁,汉德并容过二仪。
四海为家无内外,九垓同域罢戈铖。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飞。
从此升平歌吹地,不劳南狩望彤扉。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著称,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敏锐观察,更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他的散文同样成就斐然,尤其是政论文,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大禹治水的功绩流传了上千年,汉朝的恩德包容天地万物。
四海之内皆成一家,没有内外之分,九州大地同享和平,兵器入库。
日暖时分,旌旗随风飘扬,宛如龙蛇舞动;微风轻拂,宫殿上的燕雀自由飞翔。
从此,这片土地上充满了升平的歌声与欢笑,再也不必南巡遥望那红色的宫门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和汉朝的德政,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向往,诗中“禹功远近逾千岁”一句,突出了大禹治水的深远影响;“汉德并容过二仪”则赞美了汉朝的恩德包容天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后几句通过描绘和平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政治见解,展现了杜牧对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深切期望,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大禹治水的功绩和汉朝的德政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杜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前途未卜,社会危机四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赞美大禹治水的功绩和汉朝的德政,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深切期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首诗不仅是对大禹治水和汉朝德政的赞美,更是杜牧对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理想的深刻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