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荐雄文
唐·罗隐
误以雄名荐九重,天书待诏未央宫。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讽刺辛辣,对晚唐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错误地将我雄才大略的名声推荐给皇帝,让我在未央宫中等待皇帝的诏书,可惜啊,到了半夜,皇帝只是虚心地坐在前面,却不询问百姓的疾苦,反而去询问鬼神之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罗隐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皇帝昏庸无能的批判,首句“误以雄名荐九重”说明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凭借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但“误”字却透露出一种无奈和自嘲;次句“天书待诏未央宫”则进一步描绘了他等待皇帝召见的情景;后两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是对皇帝昏庸无能的直接批判,讽刺皇帝不关心百姓疾苦,却迷信鬼神。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罗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夜半虚前席”和“不问苍生问鬼神”两句尤为精彩,既表达了罗隐对皇帝昏庸无能的愤怒和不满,又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犀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罗隐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在晚唐时期,社会腐败黑暗,皇帝昏庸无能,百姓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这种现象深感不满和愤怒,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讽刺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腐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