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雪寒常怯月边朝,乍起东风拂敝貂”,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中的《边思》,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边思
唐 李中
雪寒常怯月边朝,乍起东风拂敝貂。
塞雁高飞人尽望,征鸿遥映水迢迢。
作者简介
李中,字有中,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是唐末的一位重要诗人,以写边塞诗见长,作品多抒发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李中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在寒冷的雪天里,我常常害怕去边疆的朝廷朝拜;突然之间,东风吹起,拂过了我的破旧貂裘,边塞的大雁高高地飞翔,人们都抬头仰望;远征的大雁远远地映照在水天相接之处。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寒冷和荒凉,以及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首句“雪寒常怯月边朝”通过“雪寒”和“怯”字,表达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将士们对朝拜边疆朝廷的恐惧;次句“乍起东风拂敝貂”则通过“东风”和“敝貂”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寒冷和将士们的困苦,后两句则通过描写边塞大雁的飞翔和人们的仰望,以及远征大雁的映照,表达了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的寒冷和荒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和内心世界,首句“雪寒常怯月边朝”以“雪寒”和“怯”字为突破口,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恶劣环境和将士们的恐惧心理;次句“乍起东风拂敝貂”则以“东风”和“敝貂”为线索,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寒冷和将士们的困苦,后两句则通过描写边塞大雁的飞翔和人们的仰望,以及远征大雁的映照,将边疆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巧妙地融入其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风情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将士们的生活十分艰辛,李中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的寒冷和荒凉以及将士们的艰辛生活,从而唤起人们对边疆将士的关注和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李中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边思》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边塞风情的优秀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艰辛生活和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