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生尚少时无用,长铗因公慨屡弹。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颜生尚少时无用,长铗因公慨屡弹。

壮志未酬心未老,且将心事付沙翰。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诗作颇丰,以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故具体生平细节已难以考证。

译文

颜回(颜生,古代贤士)年轻时似乎并无显著作为,而我(诗人自指)也常因公事不顺而慷慨长叹,手中的长剑(长铗,象征武士的豪情与抱负)也因此屡次被弹击(比喻遭遇挫折),虽然我的壮志还未实现,但我的心并未老去,暂且将满腔的心事寄托给随风飘荡的沙砾与飞翰(翰,指飞鸟,这里比喻高远之志)。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贤士颜回与自己,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目前境遇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志向远大的精神风貌,颜回虽为古代贤士,但诗中说他“尚少时无用”,可能是借以自谦或反衬自己当前的困境;而“长铗因公慨屡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公事不顺而心生感慨,壮志难酬的境遇,末两句“壮志未酬心未老,且将心事付沙翰”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和对未来的希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人以颜回自比,既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敬仰,又巧妙地借以自谦,为后文的抒发情感做了铺垫,而“长铗因公慨屡弹”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公事不顺而心生感慨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末两句则通过“壮志未酬心未老”的坚定信念和“且将心事付沙翰”的豁达态度,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仕途不顺有关,李中一生仕途坎坷,多任小官职,而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特的见解,这使得他在官场中难以施展才华,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仕途不顺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官场腐败、人才埋没等,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