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孤帆长在目,夕阳游子憺忘归。的释义

生辉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得得飞。

万里孤帆长在目,夕阳游子憺忘归。

懒步芳洲野径微,还思韦曲故园扉。

空余寂寞当年意,绿树青苔半掩扉。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万里孤帆长在目,夕阳游子憺忘归”出自韦庄的《江外思乡》,但此句在诗中为第二联,为保持完整性,这里给出了全诗,不过,通常分析会聚焦于您指定的关键词所在的联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晚期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他的诗作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表达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韦庄在晚唐五代时期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对后世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万里之外的孤帆总是映入眼帘,夕阳下,游子心中满是愁绪,竟忘却了归途。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游子在异乡远眺,看到远方孤帆点点,触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游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忧伤,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通过“万里孤帆”和“夕阳游子”的意象,诗人传达了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

赏析

这句诗以其鲜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韦庄作为抒情诗人的高超技艺,通过“万里孤帆”这一广阔的空间意象,与“夕阳游子”这一具体的个人形象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诗人用“长在目”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而“憺忘归”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深度,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游子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韦庄本人也曾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多次迁徙,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尤为深刻,这首《江外思乡》正是他在异乡漂泊时,面对眼前的景象,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韦庄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心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