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鳷鹊偏留月,岁尽天河亦有冰。的解释

生辉136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夜长鳷鹊偏留月,岁尽天河亦有冰”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十二月乐辞·十一月》,下面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唐·李贺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挝钟高树霜降下,吹葭短箫寒日长。

黄钟应律惊飙至,白雁带书边草黄。

夜长鳷鹊偏留月,岁尽天河亦有冰。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自幼聪颖,七岁能诗,才华横溢,但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被誉为“诗鬼”,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宫城环绕,寒气凛冽,光芒四射;白天里,雪花纷纷扬扬,如同琼花碎玉般坠落,高树上的霜降随着钟声敲响而降临,短箫吹响,寒日显得格外漫长,黄钟律管应和着律动的寒风呼啸而至,白雁带着边塞的书信,边草已经枯黄,夜晚漫长,鳷鹊(一种鸟)特别喜欢停留在这轮明月之下;岁末之际,连天河中也仿佛结起了冰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十一月时节的景象,通过宫城的寒气、雪花的飘落、霜降的降临、寒日的漫长以及黄钟律管的应和等细节,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萧瑟,通过鳷鹊留月和天河结冰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岁末时节的寒冷与孤寂。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季的自然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美丽的世界。“夜长鳷鹊偏留月,岁尽天河亦有冰”两句尤为精彩,既表现了夜晚的漫长与寂静,又暗示了岁末的寒冷与孤寂,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奇特的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李贺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一生仕途不顺,才华未得施展,心中充满了苦闷与不平,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寒冷的十一月夜晚,独自面对自然景象时,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冬季的寒冷与萧瑟,李贺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十二月乐辞·十一月》是李贺的一首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冬季的自然景象和岁末的孤寂氛围,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