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近极官清贵,不负羔羊及素丝。的解释

小星1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廉吏

宋·包拯

铁面无私丹心忠,

文昌近极官清贵。

不负羔羊及素丝,

青史留名万古崇。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包拯的事迹虚构而成,因历史上包拯虽以清廉公正著称,但直接含有“文昌近极官清贵,不负羔羊及素丝”这两句的诗并未见于确切的历史记载,以下解析基于虚构的这首诗进行。)

作者简介

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官员、著名清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他一生追求公正,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深受百姓爱戴,后世将他奉为神明,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译文

铁面无私,一颗红心忠诚无比,

在文昌殿附近任职,官职尊贵而清廉。

从不辜负百姓的信任和期望,

如同洁白的羔羊和纯净的素丝,青史留名,万古被尊崇。

释义

“铁面无私丹心忠”描绘了包拯公正无私、忠诚不渝的形象;“文昌近极官清贵”则指他在朝廷中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不负羔羊及素丝”比喻他不辜负百姓的期望,保持纯洁无瑕的品德;“青史留名万古崇”则是对他历史地位的肯定,赞扬他永载史册,受到后世的崇敬。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包拯的一生,首句“铁面无私丹心忠”直接点出了包拯的性格特点,即公正无私、忠诚不渝,次句“文昌近极官清贵”则通过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清廉品质,第三句“不负羔羊及素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包拯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保持纯洁无瑕的品德,最后一句“青史留名万古崇”则是对包拯历史地位的总结,赞扬他永载史册,受到后世的崇敬,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对包拯一生最好的赞美。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包拯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现象屡见不鲜,而包拯作为一位杰出的清官,他的出现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流,他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事迹广为流传,深受百姓爱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作是后人为了纪念包拯的清廉品质和高尚精神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清廉官员的崇敬和向往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