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暍死常比肩,市儿相与赢金钱。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74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田家语》,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田家语

宋·梅尧臣

夜闻田家夫妇语,悲悲切切啼泪下。

道傍暍死常比肩,市儿相与赢金钱。

一身膏血尽田亩,百骨委沟壑无还。

县官租赋急星火,昼夜鞭笞迫期会。

雨夜鞭声不肯休,县吏明知不可求。

租税如山入县门,家家卖产不救饥。

归来质钱解衣裤,泪落如绠声啾啾。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历仕州县官多年,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资治通鉴》作注,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有《宛陵先生集》。

译文

夜晚听到田家的夫妇在交谈,悲悲切切地哭泣着,道路上因中暑而死的人常常一个挨着一个,市井中的孩童们却相互赌博赢取金钱,农民们一生的血汗都倾注在田地里,死后白骨只能丢弃在沟壑中无法归还家乡,官府的租税像急风骤雨般催逼,昼夜不停地鞭打催促着农民们交租,即使在雨夜,鞭打声也不肯停歇,县吏们明知农民们无法完成租税却仍然逼迫,租税像山一样堆积在县衙门口,家家户户都卖掉财产也无法解救饥饿,农民们回来后只能典当衣物裤子换取钱财,泪水像绳索一样不断落下,发出啾啾的哭声。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家夫妇的对话,揭示了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诗中“道傍暍死常比肩”描绘了农民因中暑而死的惨状,“市儿相与赢金钱”则反映了市井孩童的冷漠与无情,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田家夫妇的对话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展现了农民在封建剥削下的苦难生活,诗人以悲怆的笔触,刻画了农民因租税繁重而被迫卖产、质钱、啼泪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诗人也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和无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农民生活困苦,诗人梅尧臣深入民间,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对农民的悲惨生活深感同情,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现了诗人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