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归
唐·柳中庸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惯听巴山杜鹃哭,饱闻湘岸鹧鸪啼。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把闲情春事里,今朝不放酒杯空。
作者及朝代
作者:柳中庸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柳中庸,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名淡,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曾官鸿胪寺丞,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作品传世不多,有集。
译文
东风不能吹走忧愁,春日反而使怨恨更长,早已听惯了巴山夜雨里杜鹃的凄苦啼叫,也早已饱闻了湘水两岸鹧鸪悲切的啼声,门外雪融,千山渐绿;江边花发,二月已晴,不要将闲情逸致放在春天的景物里,今天定要一醉方休,不放酒杯空着。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对愁绪难消、时光易逝的感慨,前两句写愁恨,后两句写春日美景,以美景反衬愁恨,使愁恨更加深沉。
赏析
首联“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直接点出诗人的愁绪,东风本应带来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却未能吹走诗人的忧愁,反而使怨恨更加绵长,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的愁苦心境。
颔联“惯听巴山杜鹃哭,饱闻湘岸鹧鸪啼”则通过杜鹃与鹧鸪的啼声,进一步渲染了愁苦的氛围,杜鹃与鹧鸪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被视为哀怨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颈联“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转而描绘春天的美景,雪融千山绿,花发二月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美景并未能驱散诗人的愁绪,反而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尾联“少把闲情春事里,今朝不放酒杯空”则表达了诗人对愁绪的无奈与放纵,诗人决定不再将闲情逸致放在春天的景物里,而是要通过饮酒来排遣内心的愁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可能正处于一种愁苦与无奈的心境之中,春天的美景并未能给他带来欢乐与希望,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愁绪难消、时光易逝的感慨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