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白居易
身委逍遥杖,心将自在灰。
江亭秋月夜,浦口暮潮来。
烟散灯初上,霜清木落开。
棹夫卷缩亦何恨,时乎宁有材不材。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将身体托付给逍遥自在的手杖,心灵则如灰烬般自在无拘,在江边的亭子中,秋月高悬,夜晚静谧;浦口处,傍晚的潮水悄然涌来,烟雾散去,灯火初上,霜清木落,景色豁然开朗,船夫蜷缩着身体,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时运啊,难道真的有才与无才之分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和对时运无常的深刻感悟,首联写诗人身心自在,无拘无束;颔联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夜江景;颈联通过“烟散灯初上,霜清木落开”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宁静;尾联则借船夫的境遇,抒发了诗人对时运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江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时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以逍遥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对自然景色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细腻的描绘,诗人也通过船夫的境遇,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时运无常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平易近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和时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晚年,白居易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对人生和时运的深刻感悟和抒发,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体现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同情社会底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