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此句为诗中未直接出现,但根据关键词构造的意象,可融入赏析中)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存诗约二千九百多首,内容广泛深刻,形式多样,语言朴素自然,有《宛陵先生集》。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爬上树,树林中的鹿正在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远在云外)。
(注:“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可理解为:山间崎岖的小路被荒草和竹子覆盖,溪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整日都能听到它的声音,这句虽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可融入整体意境中理解。)
释义:
此诗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在鲁山山区迷路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山景的幽深和动物的出没,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鲁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山野情趣和鲁山的山势起伏,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则通过“改”和“迷”两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山路的曲折和山峰的变幻莫测,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以动物的活动为视角,进一步展现了山林的幽静和生机,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则以一声鸡叫作为结尾,既暗示了有人家的存在,又增添了诗意的朦胧和深远。
“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这两句虽然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其所描绘的山间小路和溪水的景象,与诗中的意境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野画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鲁山山区迷路时所作,当时他独自一人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被周围的美景所吸引,同时也因迷路而感到一丝迷茫,这种复杂的情感促使他写下了这首充满野趣和诗意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鲁山山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人生哲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