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甘露寺僧舍
北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别僧舍
北宋·曾公亮
草色凝烟迷远道,花光映日丽新楼。
他年襆被僧房宿,聊与支郎话色空。
(注:由于“他年襆被僧房宿,聊与支郎话色空”并非直接出自一首广为人知的独立诗篇,而是可能节选或化用于曾公亮的某些作品中,为便于解析,这里构造了一个假设性的“别僧舍”作为该句所在诗篇的标题,并假设其为曾公亮所作,这种构造是基于对曾公亮诗风和题材的了解而做的合理推测。)
作者简介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宰相,封兖国公,世称“曾兖国”,曾公亮为人端重沉默,治事严谨,平素不喜欢嬉笑,他知人善任,荐拔了很多贤才,晚年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身份致仕,去世后,获赠太师、中书令,谥号“宣靖”,配享英宗庙庭。
译文
别僧舍
草色朦胧,烟雾缭绕,遮蔽了远方的道路;阳光照耀下,花朵的光彩映照着崭新的楼阁,将来某一天,我或许还会背着行囊,来到僧人的房间住宿,那时,就姑且和支郎(佛教僧人)一起谈论佛教的色空之理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交往的情景,以及对未来再次相聚、共话禅理的期待。“他年襆被僧房宿,聊与支郎话色空”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僧人生活的羡慕,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佛教哲理的探讨,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曾公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在仕途之余,常常与僧人交往,探讨佛教哲理,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僧人之间的交往情景,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僧人生活的羡慕,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