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有扁舟可乘兴,柴门惆怅独移时。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青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附加句

宁有扁舟可乘兴,柴门惆怅独移时。(此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基于您的要求,将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属河北)人,他擅长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刘长卿的诗作多抒发仕途失意之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风格含蓄深沉,情感真挚动人。

译文

(原诗部分)

一路走来,莓苔上留下了我的足迹。

白云依偎着静谧的小洲,青草遮掩了道人的闲门。

雨后观赏松树苍翠的颜色,随着山势追寻水源的尽头。

溪边的花朵与禅意相融,面对此景,我忘却了言语。

(附加句)

难道还有小船可以让我乘兴而去吗?望着紧闭的柴门,我独自徘徊,心中满是惆怅。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诗人寻访道人隐居之地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乘兴而游、只能独自惆怅的无奈与失落。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莓苔、白云、青草、松树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诗人通过“看松色”、“到水源”等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而“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一句,则更是将自然之美与禅意相结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附加句“宁有扁舟可乘兴,柴门惆怅独移时”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与友人共赏美景、只能独自徘徊的遗憾与惆怅,这种情感与原诗中的淡泊超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仕途失意、心情抑郁之际,寻访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之地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隐居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禅意的向往,附加句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落,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在这种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